在週期性地用滑鼠逛博客來網站物色新書時,看到了林夕的原來你非不快樂。
其實我對這類標榜「快樂俯拾即是」的書籍向來沒啥興趣;大學時或許還會因為這類書籍穿的漂亮書衣又乾淨整齊排在圖書館的新書架給吸引得不自覺列入書單中,但要讓我自己掏腰包買「如何快樂」、「你可以更快樂」、「你其實不是不快樂」就不是能光靠吸睛的書衣了。
說到書皮,我之前也有買過方文山的素顏韻腳詩,奇怪這些填詞人為啥出書都那麼堅持整本潔白,讓人每次翻閱都得神經兮兮自己的手是否乾淨,深怕在書上留下污漬@@~
首先引起我注意的是作者,就是那位鼎鼎大名,寫了「紅豆」讓王菲的哀哀飄渺的「有時候有時候」傳遍大街小巷的林夕!雖然我的中文流行歌曲聽得實在有限,要妄下評論未免有些失禮,但我永遠記得當時聽到「還沒為你把紅豆 熬成纏綿的傷口 然後一起分享 會更明白 相思的哀愁」予我的震撼;正好當時讀了劉大白的「是誰把心裏相思,種成紅豆?待我來輾豆成塵,看還有相思沒有? 」對王菲唱的那句纏綿的傷口,特別有感觸。(也有可能當時年輕得緊,讀到對情感描述的文字都有顆善感的心去傷春悲秋個半天!)當時覺得填詞者對於情傷的刻畫實在是入木三分,又把相思餘燼留成心裡難癒的傷都寫得那麼詩意,莫怪世間男女即使經歷情傷仍要伸手擁抱幸福靈光。
基於年少時對林夕這位作詞人的崇慕,雖然他的書名令我好生抗拒,還是Google一下大家對這本書的評價。一番搜索下來,發現大家似乎都對這本書舉正評,且博客來上的簡介也掃除了我對「快樂」二字的疑慮──這本書名叫《原來你非不快樂》,隱含了一個副題:只有你一人未發覺。一念天堂,一念地獄,快樂本由心決定,一如空氣存在,用力呼吸才會發覺,但用力呼吸到喘息,便生了害怕失去之心,執著於快樂,便不快樂。
這樣的論述倒是很符合我對「快樂」的看法:唯有抱持達觀的態度維持從容的角度才能與所謂快樂或幸福保持平行並進;因為一旦交集便各走各路。
在拍賣網上找到全新書只要半價就能購得,然後在該書店我又挑了三本書,滿足了三本以上免運費後就等著新書寄達了。(我比較擔心的是跡近爆炸邊緣的書架…)
上週收到書後,我先讀完這本「原來你非不快樂」。因為作者習佛多年,覺得讀來字裡行間都充滿禪機,算是刷新梳理了我讀過Dalai Lama所著How to Practice : The Way to a Meaningful Life的記憶:快樂存乎本心,存乎我看世界的角度,不必為外人道也不必對外遠求,因為我們追得那麼急,為彼端稍縱即逝的彩虹嘆息,忘了低頭欣賞百花齊放;定義得恁地多,為尋思劃過內心那曾有的悸動而撩亂了平定無波的心湖。到最後,我們都成了囚鳥,自困於追逐快樂的牢籠中,仍然啁啾嗚啞著「快樂在哪裡?」
不過,我不是很贊同作者對孔子提出的「未知生焉知死」的翻案論調──作者認為談死才能從容面對這人性必經過程;但我覺得這樣拆解至聖先師的警語似乎有斷章取義之嫌。儒家拒談鬼神是為了肅清當時社會怪力亂神造成的不良影響,而不是為了躲在「先談生」的井底對「死亡」呱呱低叫。「未經思考的生活,不值得過。」相隔千里,與孔子仰望同一方星空蘇格拉底如是說。如果我們不在有限的人生發揮自「生」的意義,那麼早早了解「死」的必然,會不會只是一種遁世的姿態,而非釋然的從容?
也許我的人生歷練尚淺,對佛法也無任何心得,所以「生與死」的議題,我與作者的看法出了分歧;不過讀完本書,我似乎比較明白「原來你非不快樂,得你一人未發覺。」 所要傳達的是什麼意旨──在自己與「執念」中隔開適當的距離吧,這樣你才有機會發現,自己執意追求的究竟是幸福的靈光,還是快樂的殘影。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