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簡介
「棉花糖理論」回答了作者三十年來不斷尋找的一個答案:為什麼有的人成功、有的人失敗?他相信,成功與失敗的差別,並不光是努力工作的程度或是夠不夠聰明,而在於擁有「延遲享樂」的本事。「不急著吃棉花糖的人」可以獲得高度的成功,而其他一拿到棉花糖就吃掉的人,則是不斷地在累積債務,無論在工作還是收入上,都心存怨懟。但是,你不一定要這樣子!
 
擁有成功人生,從不吃棉花糖開始! 一個簡單的抉擇,就能改變人生
 
讀完了這本輕薄的書,文中承載的簡單理論卻可以豐盈我乾涸已久的思緒。
作者刻意以較輕鬆的筆調跌宕展軸;
所謂的『棉花糖』就是中國人常說的『短視近利』中的『近利』
高瞻遠矚的人不為腳邊爭妍狂綻的百花分心,只念茲在茲願掬高嶺之花的清香。
視野短淺的人無時不刻消耗自己的能量,見識遠大之人間刻不忘累積自己的知能。
看完書完,我反省自己迄今吃掉的『棉花糖』,有種頓悟的暢通及惆悵。
貪戀一時享樂或避重就輕,在當下的自己確乎是痛苦跟壓力的負驅向;
然而吞下的棉花糖酸性與時同進蛀人牙房,鏽人心智
『及時行樂』,『捨遠就近』的代價是失去痛苦沈澱出的平和喜悅以及笑拈梅花的天地清明。
套諸經濟學,棉花糖就像『機會成本』(opportunity cost),當你有眾多選擇從中取一時,放棄的選項中條件最優惠的便是你的機會成本。
就像故事一開始,阿瑟明知晚上有一頓美味的西班牙海鮮飯等著他,仍是忍不住晃進McDonalds得來速啃了客不怎麼特別的麥香堡。他的老闆喬納森,也就是作者的引介,忍不住斥他又吃了『棉花糖』。故事由此開始,成功的老闆對他的司機針對『不知棉花糖』展開了如論語般的開悟之道。
 
貫穿整本書的『棉花糖理論』出自史丹佛大學的某室驗室。該實驗把小孩子單獨留在房間裡,給他們一人一塊棉花糖,讓他們選擇是要馬上吃掉棉花糖,還是等十五分鐘;如果願意等,就可以再多一塊棉花糖當獎賞。研究人員發現,能夠等待獎賞的小孩,長大以後,全都比那些馬上吃掉棉花糖的小孩成功。
這個實驗及介因再放大(並且扣除本身不愛吃棉花糖的人),其實日常生活中無處不適用。
大學時,某教授出了名的刁,且以出作業整死學生為樂
那就挑從頭蹺到尾,只要Mid-term跟Final露個臉就能撈到學分的課。
我想學校教育是唯一大家願意砸大把錢卻計較內容太大碗的『商業行為』吧。
上班時,A公司跟B公司待遇相差無多,A社風嚴謹,上行下效,B社風散漫,上齟下齬
反正只是領乾薪,為啥要挑磨人的公司來累死自己!
就這樣,我們的意念轉動及擇此略彼的行動,一步步烙印在自己的人生草圖
吃了太多棉花糖的內在終究氣血不夠強健,打造不了屹立於時代洪流的牆垣。
 
很喜歡這種破題方式,用小故事來淡入主題,不以教條式的訓誡使人產生抗拒
這也是九流十家中我最推崇莊周的原因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alfdi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